雷电放散装置是1种基于 “先导放电” 理论的主动式雷电防护设备。
以下是其详细介绍:
工作原理
电场畸变效应:短针导体阵列在雷云电场中形成局部电场增强区,促使周围空气电离,形成向上发展的先导放电。
多通道分散泄放:通过多个短针协同作用,在雷击前形成密集的离子流通道,分散雷电流能量,降低接地系统的负荷。
提前触发机制:短针尖端曲率半径小,更容易在较低电场强度下触发放电,优先于被保护物体接闪。
结构特点
导体阵列:由数十至数百根不锈钢或铜合金短针组成,长度通常在 520cm,呈辐射状或矩阵式分布。
支撑基座:采用轻质耐腐蚀材料,如铝合金,固定短针,确保结构稳定性。
接地系统:通过低阻抗导体与地下接地网连接,泄放电流效率需符合 1EC 62305 或 GB 50057 标准。
技术优势
保护范围大:通过多针协同,保护角可达 80° 以上,覆盖面积较单针提升 30%50%。
可靠性高:多针并联设计避免单点失效,适应复杂气象条件。
安装灵活:可适配各类建筑屋顶、通信基站、风力发电机等场景。
应用领域
民用建筑:高层住宅、机场航站楼、体育场馆等。
工业设施:化工厂、油库、变电站等防爆防雷区域。
新能源设备:光伏电站、风力涡轮机叶片防雷等。
类型
线状放散装置:适用于大面积、高度较高的构筑物防雷,如桥架、广播塔等。
点状放散装置:适合安装于天线抱杆上对通讯天线进行防护。
小规模布局的放散装置:适用于只有1个安装点的小规模、轻重量布局而需要高水平防雷的场合,如雷达天线罩、小支撑塔等。
安装于建筑物顶部的放散装置:适合安装在原有传统避雷带针的地方,用于建筑物顶部的防雷。
交易前请核实商家资质,勿信夸张宣传和承诺,勿轻易相信付定金、汇款等交易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