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立规则”和“明界限”是父母跟孩子做朋友的前提条件。
只有适当的约束和管教,才能让孩子形成严谨认真的态度,拥有负责任、懂担当的美好品格。
近年来,有1种育儿说法就是“和孩子做朋友”。
认识1位年轻的妈妈,备孕之前曾给自己立下过目标:“等我以后有了孩子,我1定要努力成为他的朋友。
”
很多父母小时候是没有真正地被尊重过,有了孩子之后,就像是要弥补自己的童年1般,尽量给予孩子平等、尊重和理解。
这种反思是好事,然而,父母真的适合和孩子做朋友吗?
1、孩子10岁前、不要以为真能和他做朋友
人们常说,完美的亲子关系就如朋友1般,即父子如兄弟、母女如姐妹。
事实上,父母是父母,孩子是孩子,这1点,哪怕孩子到了67十岁也不会有所改变。
我们的角色分工,注定了我们无法和孩子成为真正的朋友。
朋友没有责任也没有办法灌输给孩子行为规范和底线教育,但父母有。
1旦放弃父母的角色和责任,教育也会变得困难起来。
曾经在车上遇到1对母子,男孩吵着要玩,妈妈1直好言相劝,却换来孩子的不满,急得直接上手:“快给我!听见没!”
可能是怕孩子太吵,影响其他乘客,妈妈只好拿出给孩子,快下车时,她喊孩子把收起来,可孩子就像是没听到1样,1动不动。
妈妈将孩子当朋友般尊重,可孩子却不为所动,这样的父母,在孩子心中1点威信都没有。
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
苏霍姆林斯基在《给父母的建议》1书中提起这样1个故事:
职工村里有1户人家,父母非常宠爱家中3个孩子,从来不拒绝孩子们的要求,尤其是儿子维嘉,根本舍不得对他说重话。
维嘉每次无理取闹时,母亲都这么说:“现在为什么要禁止他做喜欢的事情呢?等他长大了就会好的。
”
父母的纵容,导致维嘉行为问题越来越多。
其实,维嘉的父母知道,他们可以利用父母的权威去管教孩子,但是他们故意不使用这种权威,他们认为,只要孩子长大,1切都会好起来的。
他们忽视了身为父母的责任,最终无法让孩子成为1个守纪律的人。
和孩子做朋友简单,做懂教育的父母才是真的难。
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·鲍姆林德将教养方式划分为以下3种类型:专制型、放纵型和权威型。
其中,权威型养育方式值得父母深思,这种方式对孩子既有高要求,也能高度接纳孩子的感受和情绪。
当我们早早放弃做父母的权威,面对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,只能是束手无策。
2、先尽父母职责、后做孩子的朋友
在育儿的过程中,我们时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,很多时候,我们是没办法做到像朋友那般理解孩子,尊重孩子的选择,相反,我们还需要跟孩子亮出底线。
我们在文章中经常说道:尽量多给孩子1些选择的机会,但是,在更多的情况下,孩子能做什么与不能做什么,是不需要父母讲事实、摆道理的,因为很多原则性问题都没得选。
比如:
孩子比大人睡得早;吃饭的时候不能玩;做完作业再去玩耍......
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
这些事情是孩子必须要做的,没有商量的余地,更没有必要苦口婆心地去解释。
因为孩子的年龄,决定了他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不如大人,他们的选择靠得是本能,而不是理性。
我们对他们的限制,是1种保护,孩子敬畏并遵守规则,守住行为的边界。
孩子的成长都要经历快乐和欲望的克制,这种克制能帮助孩子更加自律,更好地与世界相处,这是为人父母育儿过程中,最重要的责任之1。
孩子生活习惯的形成要远远早于他们语言与思维逻辑的形成。
也就是说,在孩子的3观建立之前,我们就需要去设定1些规矩,监督孩子养成好的习惯。
孩子们是需要被管教、被约束的,只有在理性服从规则的基础之上,我们才有可能成为他的朋友。
3、孩子渴望的父母、是能给他们指引的人
孩子的人生轨迹,并不会缺少朋友。
他们缺少的,是人生路上的指引人。
孩子们其实是希望你能把父母的角色扮演好的,他们需要有人给他们指路,提供方向和指导。
《家有儿女》中,有1段对话很有意思,刘星和小雨责怪妈妈刘梅小时候没给自己报兴趣班:
“如果从小培养我,我也会弹钢琴,或者拉小提琴,或者吹小号……”
刘梅委屈地说:
“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班,想让你学,你自己不学啊!”
刘星回:
“我不愿意学,你就不让我学啦?那时候我还小,我还不懂事,难道您也不懂事吗?您就应该从小培养我、教育我,从小您就逼着我学呀……”
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
刘梅哑口无言。
有时候,孩子的童年过得没1点压力,长大了却未必对父母感激,反而,他们会后悔当初的轻松和放纵。
有1年去参加公司的年会,看着年轻人各种才艺表演,朋友感慨地说:
“小时候学小提琴,没学几天,因为没耐心就放弃了。
现在想想,如果那时候有人逼自己1把就好了。
说不定,今天也能上去秀1秀。
”
学习的过程,是1个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过程,也是约束自己的过程,仅靠孩子的自律是很难做到的,需要父母的监督以及大方向的引导。
在孩子选择放弃之前,父母要学会适当地逼孩子1把,不逼孩子1把,他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。
父母的格局,就是儿女的方向,我们不能把自己放在和孩子1样的位置,事事迁就他们,这样是行不通的。
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
4、和孩子做朋友、需要等1等
生活中,有很多孩子和父母像朋友1样相处,这种感情,当然是值得父母珍视的。
但这样的情况,1般都在孩子青春期之后,或是性格、行为习惯已经定了型。
这样的孩子大都性格健康阳光,父母不会太干涉孩子的成长,他们及时调整了养育方法,毕竟孩子越大,对自立的呼声也越高,只有放下为人父母高高在上的姿态,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。
在这之前,我们还有很长1段路要走。
1方面,要帮助孩子成人,孩子只有先心智成熟,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。
另1方面,父母也要自我成长,能够给孩子1个积极正面的示范,靠自己的努力去赢得孩子心底的钦佩和尊重,并为孩子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指导,有效帮助他们在成长中面对问题。
用1言1行赢得孩子的爱、信任与崇拜,只有这样,孩子才会信服你,你的所有建议,才会被孩子认真对待。
这个时候,我们的相处才能算得上拥有朋友般的互相尊重。
好的亲子关系,不是朋友关系,而是彼此都能履行为人父母、为人儿女的责任。
孩子未来需要父母把关的时刻还有很多,我们不能轻易卸下做父母的责任。
没有完美的小孩,也没有完美的父母,我们都需要不断成长和学习,担负起各自该担负的责任。
交易前请核实商家资质,勿信夸张宣传和承诺,勿轻易相信付定金、汇款等交易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