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很多刚接触SolidWorks以下简称SW的朋友来说,软件里琳琅满目的命令和按钮让人眼花缭乱。
很多人会急于去学习如何画1个复杂的3D模型,但往往会发现,模型修改起来异常困难,动不动就报错。
其实,在点击“拉伸”命令之前,有1个zui关键的概念必须理解——那就是“设计意图”。
什么是设计意图?
简单来说,设计意图就是你希望在将来修改模型时,哪些尺寸和几何关系应该被保留。
它是1种规划,让你的模型“智能”地跟随你的想法变化,而不是1改就散架。
举个例子,你要画1个简单的带孔的板子。
你有两种做法:
你直接在板子的1个角上随便画了个圆,然后拉伸切除出孔。
你画圆时,就用标注尺寸和添加“几何关系”的工具,让圆的圆心始终位于板子的正中心。
哪种方式更好?显然是第2种。
因为当你需要改变板子的大小时,第1种做法的孔会停留在原来的位置,可能就跑到了角落;而第2种做法的孔,得益于你预先定义的“居中”设计意图,会始终保持在板子中心,自动更新。
如何在SW中捕捉设计意图?
充分定义草图:这是zui基础也是zui重要的1环。
SW草图的状态分“欠定义”、“完全定义”和“过定义”。
你的目标应该是让草图“完全定义”——即草图中的所有线条和点都由尺寸或几何关系如水平、垂直、相等、重合等唯1确定了位置,此时草图会变成黑色。
这样模型才不会出现意外的移动或变化。
使用智能尺寸和几何关系:不要仅仅用尺寸去定位1个元素。
多使用“重合”、“中点”、“相等”、“对称”等几何关系。
关系比单纯的数字尺寸更“智能”,更能体现设计逻辑。
善用特征顺序:SW的建模过程记录在设计树中,顺序就是逻辑。
先做什么,后做什么,会影响最终的结果。
例如,你应该先做“抽壳”再做“圆角”,还是先做“圆角”再做“抽壳”?不同的顺序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模型效果和可修改性。
总结
把SW想象成搭积木,设计意图就是你脑海中的搭建蓝图。
只有蓝图清晰,积木才能搭得又快又稳,并且易于修改。
花时间在草图阶段思考清楚你的设计意图,并利用SW的工具将其固化下来,这会让你的后续设计工作事半功倍,真正享受到参数化设计的便利。
磨刀不误砍柴工,这句话在SW学习中是永恒的真理。
交易前请核实商家资质,勿信夸张宣传和承诺,勿轻易相信付定金、汇款等交易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