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业机器人的“智慧之眼”与“灵敏之触”
早期的工业机器人大多按照预设的程序重复动作,是“盲目的”。
但在越来越复杂的生产任务中,仅仅“盲目的重复”是远远不够的。
于是,各类传感器技术为机器人装上了“眼睛”和“皮肤”,使其变得更加智能和自适应。
视觉系统是机器人最主流的“眼睛”。
工业相机捕捉目标物体的图像,通过图像处理算法,让机器人能够“看到”并识别物体的位置、形状、颜色甚至缺陷。
有了视觉,机器人就不再需要工件被精准地固定在同1位置。
它可以动态地找到散乱摆放的0件并进行抓取,这被称为“视觉引导定位”,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柔性。
力/力矩传感器则赋予了机器人“触觉”。
安装在机械臂关节或末端的力传感器,能让机器人感知到操作时力度的大小。
例如,在机器人进行精密装配如插入1个插槽时,它可以根据力反馈细微调整动作,避免因位置偏差而卡死或损坏0件,模仿了人手操作的柔顺性。
此外,还有激光雷达、3D视觉、接近传感器等,共同构成了机器人的感知网络。
这些技术让机器人从“自动化”走向“智能化”。
它们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,处理非标任务,甚至进行简单的质量检测。
正是这些感知技术的融合应用,使得机器人能完成更复杂的作业,如对不规则物体进行打磨抛光、对产品进行自动质量分拣等。
感知能力是工业机器人突破传统应用局限,迈向更广阔天地的关键技术支撑,也是未来智能工厂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。
交易前请核实商家资质,勿信夸张宣传和承诺,勿轻易相信付定金、汇款等交易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