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2维到3维:论3维模型与2维工程图的共生关系
在主流设计软件均已3维化的今天,1个争论时常出现:既然有了直观的3维模型,传统的2维工程图是否即将被淘汰?答案是否定的。
在当前乃至可预见的未来,3维模型与2维工程图并非取代关系,而是相辅相成、各司其职的共生关系。
3维模型的优势无可比拟。
它直观地展现了0件的空间结构、装配体的干涉情况,能够进行运动仿真、应力分析CAE、直接生成数控加工代码CAM,甚至用于渲染和市场推广。
它是设计师进行概念设计和结构验证的强大工具。
然而,3维模型在传递制造信息时存在局限性。
1台车床或加工中心的操作员,需要的是特定视角下的精确尺寸、公差、表面处理要求、工艺注释等信息。
在3维模型上直接标注所有信息会导致界面杂乱无章,难以阅读。
而2维工程图通过多个视图主、俯、左、剖、局部放大图的有机组合,能够清晰、有层次地表达所有这些制造和检验所必需的信息。
现代CAD软件的核心思想正是基于这种共生关系。
主流工作流是“模型驱动制图”。
设计师首先构建参数化的3维实体模型,然后通过软件自动生成2维工程图的各个视图。
此后,设计师的工作是在这些视图上进行标注,添加尺寸、公差、表面粗糙度、焊接符号、技术要求等。
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确保了“单1数据源”。
当3维模型发生修改时,其关联的2维工程图视图会自动更新,避免了传统2维设计中修改1个视图后忘记修改另1个视图所导致的错误。
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准确性。
因此,现代机械设计师必须具备双重能力:1是利用3维思维进行创新和结构设计的能力;2是利用2维工程图准确、规范地表达制造信息的能力。
3维模型是“设计之魂”,承载着创意和功能;2维工程图是“制造之桥”,连接着设计与生产。
2者缺1不可,共同构成了数字化设计的完整闭环。
交易前请核实商家资质,勿信夸张宣传和承诺,勿轻易相信付定金、汇款等交易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