伺服电机绝对值与增量式编码器对比:断电后是否需要回原点?
在自动化设备中,伺服电机的精准定位至关重要,而这背后离不开编码器这1核心部件。
编码器如同电机的“眼睛”,负责告诉控制系统电机到了什么位置。
其中,绝对值编码器和增量式编码器是两种主流类型,它们最显著的区别之1就在于断电后是否需要重新寻找原点。
增量式编码器:依赖“记忆”的寻路者
增量式编码器的工作原理可以理解为“数步子”。
电机每动1个角度,编码器就发出1个脉冲信号,控制系统通过累加这些脉冲的数量来计算电机过的角度和位置。
然而,这个“计数”是相对的,它只能告诉系统“从刚才到现在移动了多少”,而无法直接知晓“自己究竟在什么绝对位置”。
因此,当设备断电再重新上电后,控制系统就会“忘记”电机当前的实际位置。
尽管电机轴可能还停留在断电前的位置,但系统的“计数”已经清0。
为了重新建立位置坐标,就必须执行“回原点”操作。
这个过程通常是让电机运动到1个预设的物理开关或标记位置,将这个点定义为坐标0点,然后所有的位置控制都基于这个0点开始计算。
对于需要频繁启停或断电后必须保持位置关系的设备来说,这可能会影响效率。
绝对值编码器:自带“地图”的导航员
绝对值编码器则不同,它更像1个自带精密地图的导航员。
它的码盘上有许多道刻线,每1组刻线都对应1个唯1的2进制编码。
这意味着在轴的每1个位置,编码器都能输出1个唯1的绝对位置值。
这个位置值在电机旋1圈内是单值的单圈绝对值,或者通过内部齿轮组记录总数多圈绝对值。
由于这个绝对位置值被实时记录并存储,即使设备完全断电,在重新上电的瞬间,控制系统也能立即从编码器读取到电机轴当前所处的绝对位置坐标,无需任何移动。
这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,提高了设备重启后的响应速度,尤其适用于大型、多轴或安装有机械限制如垂直轴不易进行回0运动的设备。
总结与选择
简而言之,断电后是否需要回原点,是区分这两种编码器最直接的应用差异。
增量式编码器成本通常较低,但断电后需要回0;绝对值编码器省去了回0步骤,提升了设备可用性和安全性,但成本相对较高。
在选择时,需要综合考量设备的生产节拍、安全性要求、成本预算以及对断电位置保持的需求。
交易前请核实商家资质,勿信夸张宣传和承诺,勿轻易相信付定金、汇款等交易方式。